今年《生命的圓圈》搭上了紀錄片行動列車,感謝主辦單位安排在桃園、羅東、台中、嘉義、台南放映,並於10月1日在台南生活美學館舉辦映後座談會,邀請台南藝術大學曾吉賢教授和許慧如導演與現場民眾對談。
曾吉賢表示,過去他曾看過許慧如所執導的《黑晝記》、《雜菜記》等作品,包括這次《生命的圓圈》都能看到部分的她自己。一部紀錄片總是會擔心訪談會過多,使整部片只有訪談,但在這一部片子裡卻不會有這樣的問題,而導演採用明亮與剪影做為對比的方式,讓人看到社會對這群女性的不公平,但卻也看到另一個希望。
民眾對於導演如何選擇訪談人與如何截取訪談的內容與片段相當有興趣。導演解釋,其實我們沒有辦法挑選訪談人,因為能找到接受訪談的小媽媽及收養家庭真的不容易,有些小媽媽與她的家人都同意了,但最後她男朋友的阿嬤卻跳出來說不希望她接受訪談,而這些接受訪談的小媽媽其實在拍完後仍也有許多的擔心,使得導演一度考慮是否要在片尾中放上「以上畫面的小媽媽皆非本人」來保護她們,不過幸好後來她們的擔心都已經被解決了。
至於在挑選採訪內容的過程中,雖然導演並沒有辦法去挑選個案,但從四位小媽媽的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們間的經歷是很像的,也因此導演用她們各自講述一部分的片段,如有小媽媽是在談自己的小時候與家人間的關係,有的是談對孩子的不捨,有的則是在談男朋友等。
曾吉賢補充,從導演願意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與考慮在片尾打「以上皆為虛構」來保護小媽媽,足以看到導演的誠意,不過畢竟這部作品後面有出資單位,如影片結束後有「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的字樣,不知道影片走向會不會因有出資方,影片走向有受到影響呢?
許慧如表示,其實這個部分善牧給了很大的空間,唯一提出要修改的地方只有善牧基金會前要加上「天主教」三個字,其他就沒有要修改的了。曾吉賢教授立即向在場的善牧員工表示,很謝謝有你們這麼尊重創作者的單位。
此外,民眾也想了解片中有小媽媽說她的阿公有幫她做月子,表示這個孩子是有家庭可以支持的,為什麼會入住到寧心園呢?而孩子是不是一出生就得要送出養呢?
其實入住的寧心園的小媽媽不一定是一定要選擇出養,她也是可以選擇留養的,如果要選擇出養,小媽媽可以選擇要直接給台南嬰兒之家照顧,或把孩子留在身邊直到滿月再出養。每個家庭的照顧狀況很不一樣,有的小媽媽來到寧心園是為了躲男朋友,有的則是因為家人擔心社會的眼光,希望懷孕這件事不要讓親戚、鄰居知道。
會後有民眾詢問是否有機會能到校園裡播放這部影片,希望能讓更多孩子認識這樣的議題。只要民眾有意願,都可以向善牧申請公播,公播辦法請詳見:https://goo.gl/AU8U4b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