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花蓮出了個好天,一掃前一天大雨磅礡的天氣,太陽大大的露出臉。這天,我們在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生命的圓圈》公播活動,除了花蓮的民眾熱情參與之外,也有國外的朋友進到會場欣賞影片,與我們一同看見因為愛,帶來的生命故事。
影片放映後,我們請到台南區主任謝惠真及花蓮玉里中心督導林菁華與我們分享服務工作的看見。
許多觀眾會好奇,為什麼影片小媽媽不能親吻自己的孩子,謝惠真主任表示孩子進到嬰兒之家是集體照顧,只要一個孩子生病,就會容易集體感染,所以在接觸上會有一個隔離的保護措施:當媽媽來看孩子的時候需要穿隔離衣,然後在會場的另一個空間作互動。
善牧除了在安置家園有24小時的照顧服務,在社區中也有很多的陪伴經驗,花蓮玉里中心督導林菁華分享,在陪伴小媽媽過程中發現孩子其實都很受傷,她們被要求做選擇、擔心輿論不敢待在家中,社工用很長的時間陪伴她們做情緒上心情修復的工作、與家人關係做修復及回到校園跟同儕生活的心理準備。在這陪伴中,更需要大家可以伸出傳愛的雙手,擁抱這些孩子,給出關愛,幫助她們可以很堅定地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也有觀眾問,收養有什麼限制和條件呢?若想要收養孩子,收養人是夫妻的話需要婚齡三年以上,處於比較穩定的婚姻狀態,且收養人其中一方與被收養人年齡差距在20至50歲之間;收養人會經過諮詢、參與收養說明會(課程)、提出收養申請等歷程進行收養程序,收養人也可以提出對孩子的條件,比方說是孩子的性別、特質等等,謝惠真提醒,條件越多,相對性媒合的機率就越少。而法律沒有限制單身不能收養,單身的收養流程也跟夫妻共同收養的流程是一樣的。
收養孩子,很重要的一個議題是關於孩子的身世告知,善牧收養人訓練課程的第一課就會談到這個部分。台灣無論從法律面或是服務面向,孩子將來都會知道自己是被收養的孩子,為了避免孩子一時之間受到很大的衝擊,父母可以採漸進式告知的方式,如果在這部分有任何困難,社工們也都可以提出建議和協助。可以讓收養人比較安心的是,無論是生母或是被收養人想知道另一方的狀況都要透過機構,生母可以藉由機構表達對孩子的關心、想念,而不會與孩子有直接的接觸。
孩子年紀越大要被領養的機率越低,善牧服務0-12歲被出養的孩子,但盡可能為孩子創造尋找一個永久的家的機會,去年也是幫一個13歲的小女孩媒合到適合的收養家庭。不管是收出養服務或是陪伴小媽媽走過失落的歷程,善牧沒有結案年限,等到孩子將來想要尋根的時候,這些服務仍是不斷地持續進行。
最後,善牧邀請觀眾參與分享心得文抽獎的活動,就有機會獲得《生命的圓圈》周邊好禮。
【生命的圓圈 紀錄片放放映資訊】
活動部分場次需索票入場,名額有限,發完為止,索票方式請見下方資訊或線上索票:線上索票:http://goo.gl/forms/E9rRDCwTMr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