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命的圓圈紀錄片導演許慧如
五月,是一個關於母親的月份;這部紀錄片,也是一部關於母親的影片。剛好,我的兩個小孩都在五月出生,當初善牧準備拍攝這支紀錄片的時候,兩個孩子都還沒有出生,等到完成的時候小兒子已經將滿周歲,經歷的這段不算短的時間也說明了拍攝未婚小媽媽這支影片所經歷的波折。
這些波折有些來自小媽媽本人的擔憂,有些來自小媽媽的家人,有些甚至來自男友的家人,即便這些離園的小媽媽已經成年,然而當過去的這一段故事要能夠毫無保留的對攝影機袒露,仍然有一段艱辛的路要走。這些壓力很多來自於社會對於未婚懷孕的負面評價,讓人格外心疼的是,懷孕應當負起責任的是雙方(包括家庭),但這些沈重的結果最後往往由小媽媽一人獨自概括承受,不論是身體上或精神上的。
在過去媒體上所見到對於未婚小媽媽的描寫,多半帶著一種年少輕率、不負責任的偏見,然而隨著影片卻可以看見她們其實勇於承擔起離家之後生活的困頓,並且在經歷懷孕產子之後,為了孩子的未來而堅忍割捨母子之愛,希望為小孩換取更寬廣的未來。社會上經常習慣性的將罪惡歸咎給個人,認為是個人在行為上的偏差而犯錯,卻忽略了社會結構、家庭背景所帶來的影響。
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的小媽媽來自於不完整的家庭,對愛的渴望促使了他們離開家往外尋求溫暖。我們理解到,人生中的各種問題乍看之下都像是個人的問題或是人性的問題,但細細深究,會發現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部份是結構性的,來自家庭或權力資源分配等因素,而我們經常會把結構因素簡單化為個人因素,這些看似建立在道德之上的譴責對每一位小媽媽而言都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
因此這部影片試著透過對於小媽媽深入的訪談,讓一般觀眾也能跟著影片進入小媽媽們的生命歷程,試著去同理她們當時的處境,理解在童年的親情創傷之後衍生而來在成長過程中對於愛情的渴望,讓原本因為誤解而來的諸多撻伐能夠柔軟轉向。
這是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同時在過程中我們也看見一直以來善牧默默在做的,不只是照顧未婚懷孕的小媽媽、協助照料被出養的小孩、安排未能有親生孩子的父母順利領養,我們看見善牧做的不只是一個點,而是透過全盤的思量,把每個生命中的缺憾串連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圓滿。
紀錄片也努力希望能將善牧這樣的精神傳達出來,這部影片能完成,要感謝善牧的社工,還有收養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的付出讓我們看見愛能夠超越人性的自私,讓我們看到每個小寶寶生命的轉折而充滿希望,最後,更是要感謝最終能夠克服種種的困難,與我們一起面對生命過往的這四位小媽媽,你們很勇敢,而且已經蛻變得很美麗。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