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最新消息

2025-05-05

愛心不打烊!和 7-ELEVEN 一起為善牧家庭加溫 🔔

🔔 愛心不打烊!和 7-ELEVEN 一起為善牧家庭加溫 🔔

你知道嗎?最近的調查顯示,約 6 成社福團體正面臨募款下滑的挑戰
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等待幫助的孩子和家庭

【 好消息:5/1-5/31 限時一個月!】
7-ELEVEN 推出 #愛來捐款暖公益 活動
讓你的愛心,不只能幫助家創兒,還能獲得加碼回饋 🧡


—————————————————

💚 單筆捐款滿 711 元 → 即贈 50 點 OPENPOINT
(可按次贈點,不限次數,每筆捐款僅贈送一次)

💚 單筆捐款滿711元,累計滿7次 → 再加碼 200 點!
(每會員限贈送一次)

💚 舉例:捐款 7 筆可獲得 550 OP 點
捐款 14 筆可獲得 900 OP 點

💚 OPENPOINT APP 捐款教學請點我 🥰
>> https://pse.is/7hhed7

—————————————————

在這個捐款容易被忽略的季節
邀請您用小小行動,為需要幫助受暴婦幼點亮希望
每一份愛心,都是復原路上最溫暖的陪伴 🙌

小提醒:您的愛心不只能幫助受暴婦幼
還能在明年報稅時折抵稅額唷!

2025-04-07

接住一顆逃跑的心:看見非行少年背後,那個渴望被看見的孩子

文章轉自獨立評論@天下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5949
文/天主教善牧基金會 宣導企劃部專員 胡家韻

「這個家庭是怎麼活下來的?」15歲的阿民,習慣在公園打架逞兇鬥狠,在學校嗆老師,曾經吸毒、加入幫派,父兼母職的爸爸為討生活奔忙,也想知道阿民怎麼了;小雨覺得被父母冷落很受傷,知道家裡錢不夠,決定去酒店賺快錢幫助家計,媽媽知道後難過自責到不行……。

在善牧新北市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蘆少),有很多這樣的「非行少年」,他們的行為背後,其實是想辦法要幫助這個家,但他們做不到,於是就換成另一個方式。這個方式是社會無法理解,甚至連他自己也難以接受的,但因為想不到其他方法,即使知道不對勁了,最後也只能像個孩子般逃走,選擇躲在少觀所裡、酒店裡、毒品裡,內心痛苦得無法自拔。

善牧新北市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主任高珮熏說:「他們需要的不是錢、不是解決問題的表面,而是需要被尊重,希望被這個社會看重,希望有人協助他們找回自尊。」

▌當社會只會責難,少年該向誰求助?
談到這群少年背後的難處,高珮熏分析,少年們常得面對事發後排山倒海而來的責難,但問題本身不會被責難掩埋,更不會得到解決,往後的人生很可能會因這樣的無奈掉入深淵。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青春期的孩子,大腦還在進行篩選和整理的重要工程,特別是掌管思考與決策的前額葉皮質區,至少要到25歲才會發育成熟。如果在這個階段曾有激烈的創傷、但沒有被好好接住,之後遇到挫折或挑戰時,就無法跑到對應的迴路裡,造成少年不知所措,只能被負面情緒牽著走。但如果青少年被適當引導並累積正向經驗,慢慢學習面對波折時先思考,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青少年未來面臨挑戰時是很有幫助的。

來到蘆少的少年,可能從小被打、被暴力對待、被霸凌、或是在目睹暴力的環境下成長,所以很容易在刺激襲來時,還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但因觸碰到過往的創傷或受挫經驗,負面情緒就直衝腦門,只想先極力抵抗;也正因為這樣,少有機會被引導及支持的他們,很難長出社會討喜的樣子。高珮熏說:「看到少年們的衝動行為,大眾譁然時,卻很少有人討論,我們究竟給了少年些什麼?」

本身已經困難重重的孩子,如果再加上家庭功能薄弱、能接觸到的人事物有限,少年常因此跑去參加陣頭,心裡的偶像是八家將。因為在他們的眼中,八家將可以處理所有的事情,這也代表著他們心中有一道道無法解開的難題。「少年不可能自己長大,他必須要在群體裡生活」。於是,善牧社工們走進少年的家庭,認識他的家人,讓家庭成為少年的支持,也漸漸帶著少年成為家的支持。當彼此成為彼此的支持時,這個家庭有了愛的滋養,就會漸漸有力量。

▌改車與手沖咖啡:用興趣點燃青少年的未來
做青少年服務,需要了解處於青春期的他們內心在想些什麼、這些行為背後的源頭又是什麼。而服務本身對高珮熏其實還有另一層意義。她回憶,「從小,我身邊都是這樣的『非行少年』,其中有位從小到大的好朋友,他只是愛打架、愛講粗話,他的大腿有個地方被砍過10幾次,後來產生病變,得裝上人工骨頭,之後再復發,沒想到,他在我大一那年過世了……」

「他過世之後,我覺得好難過也好遺憾。如果當初可以給他些什麼,他是不是就可以不用被砍,也不用砍別人?如果我們再多愛他一點點,他是不是就不會死了?」

高珮熏每年清明節都夢到這位朋友。直到有一次他在夢裡說,「我過得很好,你們也要過得很好!」經歷了好友的離別,高珮熏和這群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會想,「我們在這裡懷念他,但他也許已經在某個地方成為很棒的人,所以我們也要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因為這樣的深刻體會,所以高珮熏想讓更多人認識這群少年,讓大家了解到,他們其實一點都不壞。

成為青少年社工之後,高珮熏更努力活出自己期待的樣子,就算只是到店裡吃碗豆花,也會忍不住跟老闆娘介紹自己是社工,熱情地跟對方分享在善牧服務的青少年是什麼模樣,高珮熏的先生說,「這就是我老婆可愛的地方!」

高珮熏住處樓下的機車行老闆很會改車,她就請機車行老闆為少年開一堂學改車的課,把機車行當成教室與少年互動。透過這堂課,許多想改車或想學修車的少年才知道原來這是一門很專業的功夫,不是耍帥這麼簡單。

有一陣子高珮熏很愛喝咖啡,也邀請常去的咖啡店老闆來教少年手沖咖啡。課堂上大家聊及興趣,發現這位咖啡師老闆喜歡騎自行車環島,進一步邀約老闆加入騎車環島的方案。咖啡店老闆的榜樣讓少年體會到,未來除了專業工作外,生活中也可以有喜愛且專注投入的興趣。高珮熏說這是物以類聚,「被我認識的朋友,也都願意為社會付出!」

每當假日,高珮熏一如以往常和先生一起去新開的店探險,先生總會俏皮地逗她:「我知道,妳一定很想跟店長介紹妳是社工!」

2025-03-07

透過團體活動 帶著孩子練習認識情緒和人際互動

善牧台北小羊陪伴目睹暴力孩子的創傷復原和成長,社工們會依每個孩子的情況給予專業的協助,在與孩子慢慢建立信任感之後,除了個別的輔導支持,也會透過團體活動讓孩子透過與心理師和同儕互動,認識自己的情緒以及學習人際溝通的技巧。
這次活動首先登場的是學齡前和低年級孩子的戲劇治療,心理師和協同帶領者及社工,會先嘗試做肢體伸展開啟活動的序幕。下課前,老師及社工們也會幫孩子抹乳液按摩手腳,彷彿從大人身上得到滋養和能量,孩子們或坐或臥,以最自在的狀態跟大人互動,希望透過這樣的課程安排,跟這群年紀較小的孩子會建立一種安全放鬆的感覺。

待彼此關係漸漸穩固後,會安排跟父母衝突類似的故事,陪伴孩子整理他們的生命經驗,假設情境裡會有由大人(老師或社工飾演)之間的衝突劇情做引子,然後讓孩子去想自己可以怎麼做,像是:離家出走、躲起來、在旁邊保護其中一方等,陪伴孩子愈走愈深,讓他們慢慢釋放出自己內心的想法,甚至是擔憂。

活動空間裡,老師會讓孩子用紙箱做成堡壘或保護自己的武器,有情緒反應時,孩子就用道具表達自己的情緒,結果在課程進行中,有孩子沒有經過「屋主」同意就跑進去,兩個孩子就有了衝突,也有不同的激動情緒,雙方劍拔弩張時,老師即時介入,教導孩子如何安全表達,後來終於兩方道歉和解。除了認識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課程也希望讓孩子在人際互動有多一些練習。

接著登場的是中、高年級設計的藝術治療,心理師帶著孩子運用像報紙雜誌、黏土、色紙、畫紙、蠟筆等,進行撕貼畫般的創作,也會加入一些戲劇的元素,讓孩子試著去構思劇本及表演,試著練習情緒表達及人際互動。
空間裡有一處「冷靜角」,如果孩子情緒比較無法控制,可以到那裡休息一下,學習幫助自己,練習正向的社會規範,在團體期間,遊戲和創作是一個溝通的媒介,從中讓心理師、社工帶著孩子們思考自己的感受和覺得很棒的地方並激勵自己,下午也有戲劇課程—「創意劇場」,由孩子們分組發想人際或家庭有關的主題,再用一個正向接納的方式表達出來。

比方說「正確的規範是什麼?」「你可以怎麼做?」比較特別的是在團體中老師介入的力道是比較強的,如果孩子間意見不同而有磨擦,老師會跳出來跟「固執己見」的孩子說:「每個人都有表達意見的權利,不是自己說了算。」如果在戲劇呈現上離題了,老師也會明白指出其間落差的部份,孩子起初會不太能接受,但老師的提醒不代表:「你不好。」而是這個世界有它存在的規範,明確的界限才能創造安全的空間讓孩子去練習表達與做自己,而且不傷害到別人。

另一方面,透過這些團體課程希望給這群孩子一個新榜樣,因為目睹暴力的孩子,許多在家裡生活時,界限是被破壞的,而破壞者本身表達的方式是非常強烈的,容易讓孩子心生恐懼,於是孩子就容易學習到「如果要達成目的,就用激烈強硬的方式」,但社會有既存的架構和規範,如果人與人之間有不同看法的時候,大家都可以用溫柔堅定的方法試著溝通,想一想怎樣是正向解決問題的方法。

台北小羊每年都會為這群孩子們舉辦為期3-5天的團體活動,即便孩子在課程中曾感到緊張或與其他孩子有磨擦,但這群孩子對於活動,無論是戲劇或藝術治療都是充滿期待的,家長也反應孩子對於情緒處理穩定許多,透過社工和心理師專業的陪伴和啟發,期待讓孩子的復原之路充滿勇氣和力量。

2025-02-26

離園後服務不間斷 你是永遠的善牧寶貝

文/善牧基金會使命發展及培育辦公室 湯靜蓮修女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自民國76年在台灣接辦第一個少女中途之家後,長期投入兒少安置照顧工作已超過38年,目前在全台有11間兒少安置家園、宿舍與住宅,建構出一條龍的兒少替代性照顧,包含緊急及短期安置、中長期安置、自立轉銜服務,協助0歲至18歲嬰幼兒、兒童及少女。同時,也看見結束安置沒辦法返家又成年的孩子在社區中自立生活的艱辛,離園後的持續關懷與維繫,讓孩子未來在面對困難時,至少知道身邊有正向的大人能給予協助。

曾有民眾好奇問我,18歲離開安置家園的孩子,在法律上已經成年,是個勞動人口,應該要為自己負責了,還需要服務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是的,他們仍有需求。回想自己18歲的時候,或是想想家中的孩子,年滿18歲要在外面獨立養活自己,需要多少的房租、生活費,甚至學費呢?又尤其他們完全沒有後盾支援的狀況下,經濟壓力可想而知;在生活中,不再有人照顧、引導日常大小事,日常點滴要自己安排規劃,容易產生茫然與焦慮,需要有人陪伴,協助從混亂漸進到穩定階段。

善牧對孩子而言是娘家的概念,關係不會因為安置時間結束就切斷,即便孩子離園了,仍會回來說一說發生什麼樣辛苦跟困難,有個地方抒發情緒、有人傾聽他們的話,獲得支持力量;善牧也透過離園孩子的支持性團體,有了面對面的初步接觸交流,進而利用Line社群經營,促進連結及互動,幫助他們認識不同階段的離園姊妹,討論彼此遇到的問題、分享資源。像是生了兩個孩子的如如會在社群裡贈送娃娃車給剛成為新手媽媽的姊妹;從事美容業的小A被資遣,想找新的美容業工作,剛好小B以前也是在美容業,便介紹認識的老闆給小A,提供適合的機會。

服務中發現,大部分離園的孩子超過27歲以上,生活才開始趨於穩定,在有能力、有時間之下,會想要更深層的探索存在意義與價值。家園也邀請離園的大孩子回到家園,無論是擔任陪伴志工或是講師,讓他們有手心向下回饋的成就感,對於在家園的妹妹們,是一個很好的典範,看見自己未來的希望感,彼此形成友善循環。

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持續進行著,善牧陪伴孩子,不是只到成年的18歲,善牧的愛不間斷,陪著孩子長出穩定自立的能量,踏入人生不同階段,就算成為一位母親,依舊永遠是善牧的寶貝,兒少離園後關懷服務,期待更多的人支持。

2025-01-20

心的多重宇宙 航行至中原大學 帶孩子認識情緒和善意溝通

台北中心跟中原大學服務學習中心合作,提供預防暴力種子培育課程讓大學生報名參加,課程主要是由台北中心社工帶著學員們學習「身心界限和善意溝通」,再請這群大學生以服務隊的形式,規劃兩梯次「心的多重宇宙」兒童營隊,帶著高年級孩子們以正向的方式學習人際互動,尊重彼此的差異和界限,希望把社會教育向下紮根,減少人際互動中暴力的發生。

營隊活動中,首先是由大學生們帶著孩子進入「百變怪星球」,邀請孩子們用不同顏色的字條寫下各種心情,像是紅色的開心和藍色的開心有什麼不同?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認識情緒的多樣性:「原來開心包括好多種開心。」像是:滿足、快樂、期待都是開心,是可以再細分成不一樣的情緒。

▌帶孩子學習安全生氣
接下來的關卡是「生氣怪獸」,大學生們請孩子用輕黏土創作生氣怪獸,透過孩子們的想像力發揮,手中的怪獸模樣大不同,有的看起來張牙舞爪、有的顯得暗黑恐怖,有趣的是還有小朋友反向思考,捏出「星之卡比」,因為他覺得生氣時,可以用這隻怪獸來療癒自己。活動這樣的設計,是想讓孩子學會「安全生氣」,同時透過揉捏的動作,也是一種療癒和宣洩,孩子完成創作後,心裡的不開心也化掉了。

▌鼓勵孩子勇於表達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孩子全程用小筆記本把每個關卡的重點都記下來,看在大學生眼裡,覺得:「一切用心都值得了!」也有孩子很壓抑,對於父母假日沒辦法陪伴他而感到失望,但卻不斷告訴自己:「可能爸爸媽媽很忙,才不能陪我吧…。」於是活動中,大家鼓勵他可以試著表達出來,讓爸媽知道他的心聲。還有孩子對於:「媽媽沒有經過我同意,就到房間來看我的日記。」但孩子並沒有因此而生氣,而是小小聲地說:「因為媽媽很少對我好奇,她願意了解我,我是很開心的。」大學生和社工們聽了很揪心,於是鼓勵孩子說:「我們都知道你很想跟媽媽靠近一點,有機會可以跟媽媽說喔!」

營隊的學習是雙向的,也就是中原大學的種子學員(大哥哥大姐姐們)和孩子,透過這個活動可以各有不同的觸動,像是第一梯次營隊參加的小朋友以男孩居多,他們很喜歡找「大哥哥」玩,熟悉後就想拿大哥哥的手機,於是大哥哥就跟孩子說:「這是我的手機,我必須自己操作,不能借給你。」當場和孩子設立界限後,孩子也能夠接受,大家一起把課程中的重點學以致用。

▌學習界限不踩線
另外,有位文靜的大姐姐在跟孩子互動中,孩子說:「妳為什麼要戴牙套?」「戴牙套很醜!」這樣的評價讓她很受傷,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於是社工就代替這位大姐姐繼續接下來的活動。後來社工在適當的時機跟孩子說:「你可以對美醜有自己主觀的判斷,但在話說出口之前,要考慮對方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你這樣說姐姐很受傷。」

孩子也意識到自己說錯話,想到這位大姐姐當時回答:「這是我要變漂亮的過程。」孩子覺得有一點不好意思。另一方面,這位學員(大姐姐)因為看到社工與孩子的互動而釋懷許多,也在活動後分享:「這次的經驗,讓我知道可以如何跟別人說出自己的想法。」

▌讓情緒緩和再表達
經過兩梯次營隊活動的洗禮,在回饋分享會時,許多大學生們表示,「善意溝通」在營隊執行時,無論是活動規劃或是自我學習都有更深刻的體會和了解,還有在溝通中,透過組織語言和思考的過程,可以讓情緒有時間冷靜下來,表達就可以比較溫和些。另外就是要學習彼此尊重,再加上如果自己對於身心界限及情緒表達有充份的認識,就能漸漸在人際關係中找到最自在的平衡和方式。

2025-01-10

陪伴不能回家過年的人:我溫暖她們的同時,她們也溫暖了我

「這世界並不美好,活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善牧安心家園服務的生活輔導員黃秉暄,對自己工作的期待,就是努力減少服務對象的痛苦,讓她們感受到世界上還有一個的地方是安全、自由且不被傷害的,她們從來沒有被世界遺忘,而且不只有她,而是有一群人在為這一切努力。

以下,是秉暄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分享她在庇護家園陪伴受暴婦幼們的感受點滴。

▌聆聽她們的心事,整理出未來的輪廓

為什麼會覺得世界不美好?可能是因為我的成長經驗,包括原生家庭、同儕給我的難題,再加上自己心中一直有些「檻」過不去、想不通,這些環環相扣加在一起,讓我覺得人生不容易。小時候不懂,就讓自己符合大人期待般表現出快樂的模樣,這對還是孩子的我來說,是件很辛苦的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可能在慢慢更認識自己之後,我開始向外探索,嘗試學習做自己想做的事。於是畢業後,我決定出社會要做助人工作,如果服務對象遇到什麼難處,她們可以放心坦誠地和我討論和溝通,真正和內心的自己對話,對未來的選擇可以有比較清晰的輪廓。透過幫助別人,讓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大學畢業後來到善牧安心家園,面對的服務對象都不是那麼快樂,我希望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讓她們好過些。我在學校就讀戲劇系,每一次排演、進入角色,都需要細心地揣摩和整理才能全然融入劇情,透過戲劇體驗各種不一樣的人生。可能也因為有這樣的學習經驗,讓我很容易理解這群在善牧安心家園的受暴婦幼們,她們有著各種不一樣的傷痛經歷。有了同理、有了信任,我感受到我們之間的連結更進一步。▌這裡永遠為妳留一盞燈

「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每個人有不同的詮釋,尤其是家家戶戶最重視的農曆過年,五味雜陳的感覺會更深刻。但家園的婦女對於人生下一步,還處在按下暫停鍵的階段。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她們知道,「想在家園獨處靜一靜,或是到街上散散心,無論妳想怎麼過年都好,這裡永遠為妳留一盞燈。」

記憶中,我家過年時,因為爸爸廚藝好,桌上滿滿豐盛菜餚不會少,有水餃、鍋物、香腸、長年菜、魚、滷牛肉、蝦子等,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年夜飯。爸爸媽媽和哥哥還有我一起圍爐,是很開心的事情,也跟爺爺奶奶一起去親戚家串門子。我們家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傳統」,就是爸爸會買一大本的刮刮樂,然後大家一起刮、一起期待,通常我都是刮到最多獎金的。雖然不管刮到多少都要「上繳」,但就是過年應景一下,歡笑中有著熱鬧的氛圍。

剛入職的第一年,我第一次在家園跟婦女和孩子們過年。那天是初三,中餐是加熱冷凍年菜,因為想顧到每個人的口味,再加上年菜種類好多,大夥兒看到我手忙腳亂都一起過來幫忙,那次我才知道,原來要準備一大桌的年菜是很不容易的!等到菜餚都熱騰騰的擺上桌,就像剛打完一場仗一樣,感覺吃什麼並不是那麼重要,而是大夥兒聚在一起為同一件事情忙進忙出,這就是家園過年團聚的感覺。

去年則改成讓家園裡的婦女和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如何準備過年餐點。有些婦女會出去吃飯或是買回來吃,也有一些婦女想在家園煮飯,我就是屬於後者,想跟著大家一起搭伙一起吃。另外我還給自己一項秘密任務,擔心大家中午吃完飯回來會無聊,下午的時候,我把投影機、歡樂道具都準備好,準備了很多團康活動,想給大家驚喜。

結果大家都沒有回來,一直在等門的我感覺有些失落。大家後來反應過來,知道原來我準備了初二「回娘家彩蛋」,便通通圍過來安慰我,並默默給我一個溫暖感謝的眼神和微笑。我後來才從夥伴們口中知道,原來她們沒回來,是想讓我在過年工作期間可以休息!

過年期間家園裡有人選擇出去走一走,也有人選擇努力工作掙錢,也有的就是想好好的休息。我想讓她們知道我都在,家園的夥伴會陪伴她們一起過年。有時候我也會讓婦女好好休息,我幫忙托育、陪孩子玩。

婦女們在家園過年,有時候會發生情緒一下子激動起來的情況,我是既緊張又心疼。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過年,半夜有位婦女來找我,一直不斷地寫東西、唸給我聽,難過得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於是我出去拿衛生紙給她,這樣一轉眼的功夫,她就不見了。我急忙四處尋找她,家園的廚房、晒衣間、廁所、遊戲室都沒有看到她的踨影,但因為大門警報沒有響,應該是回房睡覺,於是主任陪我一起盤點整體狀況,確認沒問題就讓我去休息。那時候,我好怕聽到救護車的鳴笛聲或是有人按電鈴,直到天快亮時,我終於確定她是好好的在房間睡覺,心頭的大石才終於放下來。

▌家人也看見我的成長蛻變

來安心家園服務已經快3年了。當初來這工作是我堅持的,父母希望我回鄉發展,想把我留在身邊,不太清楚我為什麼要選擇這個工作。但這3年家人們看到我的改變,發現我重拾信心,也漸漸理解我的選擇。新的一年,我希望我的家人能了解我的工作,也支持我的決定與信念。

想起家園辦活動的時候,大家常常說,「秉暄上去大家一定開心啦!」支持我在這裡工作的動力,是一份執著和熱忱。我期待每個人都可以免於暴力的傷害,面對創傷可以得到安慰與支持,每次看到服務對象有一點點進步、一點點不一樣,有在慢慢幫助自己修復,我就很為她們感動,真心覺得自己的付出和陪伴是很重要的。而我在工作中難免也會疲憊有壓力,曾經因為和服務對象產生誤會而難過,那時候心裡滿挫折的,沒想到夥伴們和婦女們都不約而同地私下跟我說「辛苦了,她還不夠成熟,還沒有長大。」頓時我就好了。大家用行動給我充份的信任和支持。原來,我在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有許多人在溫暖著我。

文/善牧基金會宣導企劃部專員 胡家韻
文章轉自「獨立評論@天下」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5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