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幸福的時刻,很多時候都發生在餐桌上。
拍攝,13個新住民家庭的幸福食光;
書寫,13則平凡中蘊含真情的動人故事。
—《幸福食光》採訪計畫—
新住民姊妹在台灣的生活是什麼?她們喜歡什麼、煩惱什麼?和我們一樣嗎?
我們是這麼想的,既然刻板印象已經根深蒂固,那麼,我們可不可以換個方式說故事?!
帶著透明、清澈的眼光,我們決定從姊妹們的生活脈絡切入。
一起造訪新住民的家,借一個午後、一頓飯的時光,聽姊妹聊生活、聊夢想,聊她們對家庭的愛與責任。
真誠凝視姊妹的生命與遭遇,得到的,不會是一個印象或是一個標籤,而是很多的理解。
出書,便是想讓這些理解,流動到社會的各處,期盼帶來一些光和一點點希望。
書籍取得方式:捐款滿額即可獲贈幸福食光
序言
吃一頓飯,聆聽新住民家庭的故事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執行長 湯靜蓮修女
食物,能療癒人心,也是非常好的話題。帶著這樣的想法,我們希望幫新住民姊妹出一本書,裡頭介紹好吃的菜,也有蘊含真情的動人故事。工作人員找了幾位姊妹進行田調,這才發現姊妹在家幾乎不煮家鄉菜,煮的全是台灣菜。說不上是訝異,卻讓我們悟出一個道理:「無關這個人是台灣人或是新住民,捨棄自己的喜好,每天為家人努力做料理,媳婦、太太、媽媽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受到啟發的我們於是決定將企劃稍作調整,把主軸放在「餐桌」,利用吃一頓飯的時光,忠實紀錄姊妹的家庭生活,透過閱讀帶領讀者進入不同的觀點,一窺你我不知道的跨國婚姻家庭以及他們的不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本書拍攝工作的攝影師晧頴和雪靜是一對新住民夫妻,雪靜來自中國貴州,二0一四年移居台灣,與先生育有一女。邀請專業攝影師參與拍攝工作,一來我們希望照片品質能有比較好的呈現,二來我們有個私心,盼望藉由這對夫妻的新住民身分,在過程裡與姊妹的家庭激盪出更多的話題與火花,以彌補工作人員經驗與視野的不足,並為書寫帶來更豐沛的素材。
因為走進姊妹的生命,我們有機會跟姊妹的先生聊、跟姊妹的小孩聊;因為待得時間夠久,我們才有機會聽到美妮的小女兒為媽媽獻唱印尼歌「Kasih Ibu」(母親的愛)。工作人員一直記得聽到那首歌的午後,美妮摟著女兒一起哼唱,眼眶盈滿淚水。得知美妮小女兒學唱這首歌背後的原因,是看了一部描述台灣新二代擔心被發現身份的微電影,我們也才意識到,美妮眼淚底下的情緒,是感動、是壓抑,同時也是擔心女兒的淚水。這樣幽微的焦慮與情感,原來一直潛藏在新住民孩子與東南亞媽媽的心中,宛如一道隱形的枷鎖。這個意外插曲,它如實反映新住民家庭成員內心的壓抑,這些真實感受如此珍貴,使我們意識到必須為這些感受找尋出口,也更加堅定我們想將十三位姊妹的生命故事付梓成書的意志。
《幸福食光—新住民姊妹的酸甜人生》這本書如今能順利出版,除了要謝謝十三位姊妹及其家人無私的分享,也要特別感謝「紅龜好事群募」和一0六位民眾力挺我們的募資計畫,因著你們的支持,我們才能無後顧之憂把夢想壯大,如同計劃裡承諾的,出書只是開端,未來這本書將帶動更多活動,讓民眾有機會聽姊妹親身說故事,藉由互動的場域,交付彼此的心,讓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涵容進來。
有感而發寫了這麼多,接下來就交給我們的姊妹,邀請你隨著故事的情節,一同經驗姊妹的生命、情感與勇氣。
目錄
一、 聽媽媽的話—惠賢的故事
二、不要那麼閃—觀妹的故事
三、嫁誰都幸福—玉琴的故事
四、為愛開卡車—蕾夢的故事
五、遇到對的人—素娜的故事
六、越苦越堅強—家伶的故事
七、活得很用力—素芬的故事
八、姻緣吃註定—阿姮的故事
九、學越快越好—愛玲的故事
十、為孩子勇敢—美妮的故事
十一、還好有被騙—欣妍的故事
十二、真功夫人生—萍華的故事
十三、愛情無全順—翠絨的故事
十四、攝影師的話
【名人推薦】
知名音樂製作人 謝銘祐
2018年二月,移民署已給我們一個數字,新住民取得中華民國籍的人數已達65萬人,超越了原住民的56萬人,佔了台灣人口的3%強;而在我國工作的藍、白領外籍人士已達71萬人(此不含中國籍)。
數字無法說明我們新的家人被接納的程度,我依然在周遭看見新住民二、三代在學校遭受文化霸凌的現象,於是我們在社區辦理新母語教室,找居住在地超過十年的新住民媽媽來教授他們的母語,讓我們這些自以為比他們優越的台灣人,重新檢視彼此的存在,進而體會我們原本就生活在一座需要靠融合才能創造美麗未來的島上。
很開心看見善牧基金會發行的這本「幸福食光」,用不同面向記錄了新住民在新家庭裡適應陌生的一切,並創造出可期待未來的種種。很多事需要時間,這座島的歷史其實說了很多,只是我們沒真的參透,再努力一些吧!我們!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葉郁菁教授
食物,是最棒的療癒師。新住民姊妹們從每天餐桌上的飯菜,讓鄉愁得到了撫慰。酸甜苦辣的人生,反映在這本小書之中,是這13位新住民姊妹生活點點滴滴的回憶和寫真。也是因為這些生命中看似平凡的食物,將一家人的心緊緊牽在一起。
異鄉生活對每個新住民而言不容易,除了語言、文化的學習,還有婚姻關係和其他家人的調適。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姊妹們堅強的韌性,不願意屈服的堅強意志,以及她們為家人努力烹調出一個個精彩美味的人生。
受善牧基金會邀請為此書作序,有此機會先拜讀姊妹們的精采故事,個人深感榮幸。也期待這本書的出版,能讓更多人對於新住民家庭有更多瞭解,讓我們一起為她們鼓掌喝采。
紀錄片導演 許慧如
「幸福食光」透過新住民姐妹們的生命故事,扭轉了許多我們心中既定的刻板印象,有好幾位新住民姐妹不僅不是為了脫貧而嫁到台灣,甚至是為了協助改善夫家的生活經濟條件,各個像女超人般負擔了許多我們無法想像的工作,單純只是為了先生、為了孩子。
在本書中我們也看見,過去被當作 “外人”的新住民姐妹,不僅努力的克服語言、文化的隔閡,以無比的熱情與活力參與公共事務,到學校傳遞多元文化意涵、為獨居老人做便當、擔任翻譯,只為能獲得基本的尊重與認同,甚至可以說比許多台灣人更加努力地融入台灣社會。
食物,乘載了記憶、文化與情感,透過這一個個融合了酸甜苦辣滋味的故事,我們看見了新住民姐妹們生命的堅韌,承擔起種種的艱難就為了把握住生活中一丁點閃耀的幸福微光,她們用心將台灣人陌生的的味道轉化為美味料理,期盼我們也能擺脫更多的刻版印象,張開溫暖的雙臂擁抱接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許雅惠副教授
食物與鄉愁,一直是當代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外省菜與眷村、南洋料理與新住民,越是被迫遷移的族群,食物越是一種包裹記憶,回味人生的象徵。單純的食物,滋養的是個人的身體,但家庭的餐桌,則是映照出幸福之所在。長期關懷新住民姐妹的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用煮食一頓飯菜的時間,採訪來自不同家鄉的新住民姐妹,捕捉她們移民路上的酸甜苦辣,也聽她們娓娓道來,食物作為一種思鄉時的撫慰、一種對家人關愛的表達,是如何地支撐她們走過來時路、仰望著未來;讀著讀著,內心有一股汨汨流出的馨甜。
這本書裡的每個故事,不管是「愛情無全順」、還是「不要那麼閃」,不管是「越苦越堅強」,還是「為孩子勇敢」;不管是單親母親與孩子的相依為命,還是三代同堂的攜手打拼-其實都蘊藏了「獨立與依賴」、「溫柔與強悍」、「離散與團聚」的多重樣貌。有時候我們看到好像太太很依賴先生,但翻過下一頁,我們又看到先生其實也很依賴太太;生命是相互依賴的存在。有時候我們看到姊妹事業成功,儼然一個女強人,但一回眸,卻盡是溫柔與體貼。這也提醒我們,陰陽、強弱、內外的二元對立之分,其實都不是實體的全貌。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對新住民姐妹與跨國婚姻有諸多片面的刻板印象,也很少主動積極地傾聽、學習與融入移民者的世界,讓我們錯失了許多珍寶。感謝善牧的夥伴們,為社會添增了這筆虹彩之美,鄭重向大家推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教授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潘淑滿院長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工作人員和新住民姊妹合作書寫《幸福時光:新住民姊妹的酸甜人生》一書,書中收錄十三位來自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泰國、越南、緬甸、印尼等)新住民姊妹移居台灣後的生活故事。故事敘事,從新住民熟悉的廚房開始,以「飲食」為主軸,串連十三個跨國婚姻家庭生活經驗故事,回到新住民的主體觀點,敘事自己在跨國婚姻家庭的酸甜苦辣。閱讀每位新住民的生命故事,一如來自越南的觀妹所言:「異鄉的苦,只有經歷過的人才了解」(p.26)。
透過《幸福時光:新住民姊妹的酸甜人生》中十三位新住民生活經驗的書寫,我們真正體會到「飲食無國界」。如果說「語言」是新住民移居台灣後最難以跨越的人際鴻溝,那麼「飲食」可說是串起家庭與社會關係最佳的媒介。對新住民而言,「飲食」不在是尋常吃喝玩樂,「飲食」象徵著文化記憶,牽連兩地跨界自我認同。當新住民帶著原鄉的文化印記來到他鄉,「飲食」成為經,緩解新住民的思鄉情結;他鄉文化是緯,融入他鄉生活經驗,透過魔法廚房的運作,串連家人情感與文化交集,成就來自印尼的素娜所言:「簡單就是幸福」(p.62)。
這本書帶我們走入跨國婚姻家庭生活,透過姊妹的敘事讓我們看到另一種酸甜人生。值得閱讀,推薦給您。